胆囊癌是一种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,有早期淋巴结转移、直接浸润肝脏、易发生腹腔种植和血行转移的特点。多数患者就医时已属晚期,丧失手术机会,而化疗、放疗等对其均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。因此,胆囊癌预后差,一般5年生存率仅有5%。

在今年第26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,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医院发布了版《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》。让我们看看,胆囊癌有哪些高危对象以及如何进行筛查和预防吧。

高危对象有:

1、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(结石越大风险越高)。

胆囊癌患者中七成以上合并胆囊结石,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的13.7倍。相比胆囊结石大小为1厘米者,结石大于2厘米,其胆囊癌变率增加5-10倍;如果结石大于3厘米,其癌变率增加10倍以上。

2、长有胆囊息肉(直径超过1厘米,特别是单发、宽蒂息肉)者。

3、磁化胆囊或胆囊萎缩者。

磁化胆囊,又称钙化性胆囊,即胆囊壁的广泛钙化,分为两类:一类为整个胆囊壁的完全透壁性钙化,也称“真性”陶瓷样胆囊;另一类为胆囊壁的部分钙化,表现为胆囊壁粘膜层的灶状钙化。后者与胆囊癌的关系更密切。

部分胆囊结石患者,由于胆囊炎症的反复发作,胆囊壁逐渐产生炎症增生、纤维化,以后慢慢形成疤痕。如此反复发作,胆囊逐渐萎缩,甚至紧贴于胆结石上,完全失去收缩和浓缩胆汁的功能,称为萎缩性胆囊炎。

4、胆胰管汇合异常或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。

正常胆道和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,约55%~90%患者会形成共同通道,共同通道的长度约1-12mm,平均长度约4.5mm,约90%的患者共同通道长度小于6mm。正常的合流方式可以分为三种,V型、U型及Y型,在胆管、胰管及共同通道周围均存在括约肌,共同通道括约肌(Oddi括约肌)可控制及调节胆胰液分泌。当发生胆胰管汇合异常时,Oddi括约肌失去对胆胰合流部的控制,由于胰管内静水压大于胆道,胰液可返流入胆管。胰液在胆道内激活,损伤胆道上皮,在长期损伤、修补、增生的状态下引起胆道癌变;胆汁返流入胰管,可引起急性胰腺炎、胰管上皮癌变等。在普通人群中,胆系肿瘤的发生率约为0.%,而胆胰管汇合异常的患者胆系肿瘤发生率升高倍以上。

先天性胆管囊肿又称胆总管扩张症,是以胆总管囊肿或梭状扩张,伴有或不伴有肝内胆管扩张为特点的胆道畸形。胆管恶变发生率与年龄明显相关,随年龄增长,恶变率迅速上升,总的癌变率为10-15%,10-20岁恶变率为6.8%,大于20岁的成年人癌变率为14.3%,超过50岁恶变率可达50%。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。

5、胆囊腺肌症患者。

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,女性多见,约占胆囊疾病的2.8%-5%,男女比例1:3,好发年龄30~60岁。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,以慢性增生为主,兼有退行性改变,病因不明。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,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瘢痕组织增生的病变,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。有学者认为胆囊腺肌症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,而且易并发胆囊结石,因此,一经诊断应选择手术。

6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人群。

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(PSC)指一种特发性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及串珠样改变,且无法用其他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来解释的疾病。PSC患者更容易患各种肝胆恶性肿瘤。最主要的是胆管癌,与无PSC患者相比,其风险升高数百倍。PSC患者胆囊癌的风险也明显升高,因此应当对PSC患者及胆囊息肉超过8毫米者行胆囊切除,以预防胆囊癌的发生。此外,PSC患者肝癌及胰腺癌风险也升高。

7、合并糖尿病人群。

对于肥胖症和糖尿病者(体重指数>30)可明显增加胆囊癌发病率,体重指数每增加5,女性患胆囊癌风险增加1.59倍,男性增加1.09倍。糖尿病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,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促进胆囊癌的发生。

筛查建议:

1、高危人群:建议6个月行血清CEA、CA19-9和肝胆B超检查。

2、一般人群:建议每年行血清CEA、CA19-9和肝胆B超检查,尤其是女性。

预防建议:

1、超过1厘米的胆囊息肉、超过1厘米的胆囊腺肌症患者,建议限期行胆囊切除术;有症状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、胆囊萎缩、磁化胆囊以及小于1厘米的胆囊腺肌症患者,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。

2、按照筛查建议进行定期体检。